2019年9月4日,杭州,一名大学生通过“刷脸”进入宿舍楼。
针对AI进校园,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,9月5日,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表示,“(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)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。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。”
近日,某大学在部分教室“试水”人脸识别系统,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,自动签到签退,还能识别学生发呆、打瞌睡、玩手机等行为。有网友认为,该系统在校园广泛应用或涉嫌“侵犯隐私”。
雷朝滋指出,人脸识别进校园,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,“教育部已经在开始关注这个事情,组织专家论证研究。”
“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,能不采集就不采。能少采集就少采集,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。”雷朝滋谈到。
为促进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健康发展,全面规范教育App,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
对数据安全、隐私问题,《意见》特别提出,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,并经用户同意。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、授权。不得以默认、捆绑、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,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,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用户约定,不得泄露、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。
扫一扫,用手机浏览此文!